以案說險:謹防利用虛假易貨平臺進行洗錢的風險提示
洗錢犯罪形式五花八門,利用虛假易貨平臺進行的洗錢犯罪,其方式更隱蔽,對普通民眾有很強的誘惑力,一不小心就會陷入洗錢陷阱。
【典型案例】
2023年1月24日,一位年輕男子因銀行卡被暫停非柜面業(yè)務到銀行網點要求解控,網點柜員查詢該客戶賬戶交易流水,發(fā)現賬戶頻繁有上萬元的資金快進快出,客戶解釋是在網上買賣商品,并打開一個不知名的易貨平臺APP,展示其近期的交易記錄,銀行發(fā)現客戶在該平臺上交易頻繁,商品買入后又迅速賣出,每天都有數筆買賣記錄,且平臺上架的貨物金額普遍比較大,定價高于同類商品市場價格,如一臺普通電腦顯示器的標價就超過1.8萬元。核實過程中,客戶稱該購物平臺是二手貨物交易平臺,買入后就可以掛在網上抬高一點價格賣出以掙取差價,問其是否有實物交易,客戶稱沒有。
銀行判斷該易貨平臺實際只有資金的轉移,而沒有實物的交付,很有可能是洗錢犯罪集團搭建的一個虛假電商平臺用于洗錢。于是銀行拒絕了該客戶的解除管控要求,并對該客戶進行反洗錢宣傳教育,勸阻客戶終止在虛假易貨平臺進行交易。
【案例分析】
隨著“斷卡”行動持續(xù)推進和反洗錢宣傳力度不斷加強,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對什么是“洗錢”有了一定的了解。但隨著電商和消費互聯網的蓬勃發(fā)展,各種易貨交易平臺也不斷涌現,虛假電商利用支付交易的洗錢套路也越來越多,普通群眾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成為給他人洗錢的“替罪羊”。
參與虛假易貨平臺交易面臨的風險:
1.財務風險。因虛假交易和平臺查封、跑路等情況,可能導致參與者的資金血本無歸。
2.犯罪風險。因虛假易貨平臺涉嫌洗錢犯罪,導致參與者成為洗錢活動的“幫兇”。
【案例啟示】
1.提高警惕,勿貪小利。切勿輕信他人花言巧語,參與包括“刷單”在內任何形式的虛假交易,不知不覺成為洗錢犯罪集團的“工具人”,更不要因為貪圖小利而觸犯刑法付出慘痛代價。
2.強化宣傳教育。金融機構對外要加強反洗錢宣傳教育,提高社會公眾對洗錢犯罪危害的認識,自覺抵制參與各種洗錢活動。對內要加強員工反洗錢工作培訓,提高員工反洗錢工作能力,充分履行金融機構職責,切實保護客戶利益。